【读后感】《时间,快与慢》

作者:马克·维特曼,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从事前沿领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长达数十年,曾在在加利福利亚的圣迭戈大学精神病学部门、德国弗莱堡心理研究所、慕尼黑大学等多个部门任职。

人类有着广泛的时间观念,对于时间快慢不同感知的案例随时随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例如孩子们就很讨厌等待。(他们总会问:“我们还要多久?”)  

时间消磨时,无聊总会被我们挂在嘴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在加快,时光一刻不停转。那么,我们所理解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  

在这本书中,维特曼教授凭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新见解,探讨了主观时间之谜,解释了我们感知的时间,包括每时每刻的时间与整个人生。同时维特曼教授还分析了时间为什么会加速、我们的成长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和意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维特曼教授还解释了,我们如何能够在享受当下和后期满足中做出选择;为什么容易冲动的人容易无聊,为什么他们总是无聊;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速度,一种独特的大脑节奏,可以从慢节奏的人里挑出快节奏的人;为何持续性的感觉总是被当成”错误的信号”,让我们知道准备晚餐或是等公共汽车的时间好漫长。

【整理笔记如下】

  • 时间的短视现象:关于等待能力

    • 延迟满足实验(研究表明,除了类人猿动物为了获得更美味的食物而等上几分钟,乌鸦也得到了证实。)
    • 棉花糖实验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孩子未来在学业以及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
    • 不作目光短浅的人,作深谋远虑的人
    • 时间的延迟折扣效应(即时可得到的20欧等同于未来才能得到的50欧,50欧的价值因为漫长的等待而降至20欧)
    • 在未来某一天或是某一年将会发生事件在人们眼中的价值,和近期内将会发生事件的价值不大相同。时间上距离更近的酬劳往往比时间上距离相对较远的酬劳更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 那些按照日程表生活、工作,且深受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的人,即使是现在,也总会为未来的某一目标努力,因此失去了享受当下的机会。
    • 自由、朝气蓬勃的人,不是那些一直选择延迟满足的人,而是那些能够理性地决定是及时享乐还是延迟满足的人。
    • 为实现被社会认可的目标而能忍受延迟获得奖金的能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中产阶级的前提。
    • 未来导向型
    • 现实导向型
    • 情感评估的强度对是选择延迟满足还是及时享乐起了决定性作用。

 

  • 探索大脑内置计时器

    • 是否每个人都以不同的速度标准来区分快慢?如果某个人的大脑内置计时器比较慢,那么他主观上就会认为世界运行得太快

 

  • 被感知的当下:当下的3秒

    • 癌症例子引出—专注力冥想法
    • 专注力即关注当下,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
    • 正念减压疗法
    • 人们通过专注力的训练能够提高自己的感知、思维和专注能力,面对恐惧和抑郁时的情绪反应也会更平静
    • 某些事情在长期未出现之后突然又出现的一天,往往会让人感觉非常特殊,致使我们会更强烈地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以及周遭的环境。

 

  • 生物钟:我们为何需要时间
  • 长短人生

    • 人们越来越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也过得越来越快了。
    • 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伴随而来的关于过去的大量回忆对我们主观上对时间的感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我们感觉时间变快了很可能与我们的回忆有关,也就是说,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般的生活使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值越来越低,我们对生活的回忆也越来越少
    • 只有我们真正知道如何利用生命,生命的长度才是有意义的。

 

  • 时间赢亏:本我与时间

    • 精神上的焦虑状态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
    • 没有时间就没有自我
    • 造成时间压力的并不是现实,而是我们的想象

 

  • 身体时间:时间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 在我们感知身体和其运转过程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时间似乎是变慢了。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